您当前的位置 :栏目 > 工程 >
科技撑起“大粮仓”
2023-09-08 13:30:0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曹雅楠张胜张士英方莉光明日报见习记者李家欣季雅宁

九月初的三江平原,粮田广袤,稻穗金黄,满目皆是丰收的希望。


(相关资料图)

过去5年,黑龙江粮食年产量均超过1500亿斤,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作为全国第一大粮仓,黑龙江逐渐探索出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底气在土地,出路在科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如何用好养好全省1.56亿亩的典型黑土耕地,是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心之所系。近年来,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基于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的成果,针对黑土地保护提出一系列生产管理技术和生态农业循环高效利用技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龙江模式”获全国推广。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李艳华,研究大豆30多年,被问到为何执着于此时,她动情地说:“大豆养地呀!它能固氮,消耗土壤养分少,还可以减施化肥,保护土壤。”目前,这里的科技工作者通过大豆玉米轮作技术,肥沃耕层,让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层厚度、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土壤理化性状、产地环境得到改善。土地养育人,人反哺土地,科技久久为功,在这里形成了和谐的循环。

放眼望去,铺陈万顷的稻田里,却只有零星农机在作业。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一切有了答案。

数字农业展示平台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农机作业轨迹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积温积雨、湿度水分、光照强度、风速风向……各项数据清晰可见。只需一台电脑、一套系统,就能对田间土壤肥力、作物长势、产量评估进行实时监测。

现代农业添上数字化智能化的羽翼,水稻数字生产云平台就变成了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像龙粳31号这个品种,通过叶龄诊断技术识别后,平台自动生成农艺措施,在8片叶时及时给予排水晾田,有效地保障了作物生长过程。”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七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经理张少波介绍。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七星农场第四管理区水稻种植大户周德华真切感受到了变化。“现在水稻成熟期,防病增产最重要。我家400亩地打药仅需两小时,以往得用3到4天。现在,我家拖拉机都装上了北斗导航,实现了无人驾驶。”种地20余年,周德华已成为农场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户,去年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大国农匠”。他利用农业植保无人机累计为种植户水稻进行增产、防治病虫草害作业25万余亩,种植户直接增收200余万元。“靠当前的机械与科技能力,明年俺还能再多种些地!”谈及明年打算,他话语中满怀热望。

保护好土地,多种粮多收粮,这些还不够。黑龙江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利用科技赋能,延伸粮食加工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在黑龙江北纬四十七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绿色的带皮玉米正排着队接受气爆剥皮,露出了金黄的籽实。经过清洗、灌装、杀菌等多道工序后,玉米在采摘后的3小时内被送上百姓餐桌。依托“黑土优品”经济效益,鲜食玉米加工带动周边约60万亩土地的标准化农业生产,也催生直播电商节等新业态,带动上下游数十家城乡企业增收。

小玉米身上的大文章,还不止于此。

“没有一粒玉米可以完整地离开绥化。”位于绥化的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发酵产业园的实验室里,总工程师赵德胜指着发酵罐向记者介绍,“我们把玉米作为原料,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其制成辅酶Q10、维生素B5等高附加值产品。”从玉米粒到液体糖再到维生素晶体,玉米完成了华丽蝶变,市场价值提升了10倍左右。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促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截至目前,黑龙江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农业产业强镇69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实现农业发展动能澎湃、产销两旺。

“全国每九碗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厚重肥沃的黑土地,叠加飞速发展的科技,中国的饭碗端得更稳。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7日04版)

关键词: 大粮仓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